KO,是Knock Out的英文简称。拳击比赛时把对方击昏(或击倒)时说的KO,KO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对方倒地不起或者失去比赛能力。而导演出这一幕的“罪魁祸首”也许只是那么一记漂亮、突然的迎击,或许只是一记势大力沉的摆拳,可能只是一记短促疾驰、力道十足的左勾拳,再或者就是一记隐蔽狠辣的右手上勾,还可能是一组狂轰滥炸的组合拳,也许还有很多直拳、前摆等方式都可以一击致命。KO的感觉是美妙而又残酷的,是绚丽而又刺激的,是激动而又惋惜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胜利者欢呼雀跃、激情狂喜的同时,失败者垂头丧气、黯然神伤。正所谓:你得志时我心忧,几家欢喜几家愁。此时,现实对于胜者来说,是美好的,振奋的;对于倒地者来说,是残酷的,是低迷的;对于拳迷来说,更多的是观赏到震撼的场面而使得大脑细胞格外兴奋,也就是说自己的感官效应激发出的享受与愉悦才是首位的,因为观众需要用KO来刺激自己的神经系统,需要用突如其来来满足自己心灵被撞击的渴望,需要用轰然倒地的壮观甚至鲜血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最原始的冲动。
KO可以让赛前嚣张挑衅的对手赛后缄口不言,心服口服,可以让裁判节省下很多脑细胞来应付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计点,也可以极大的鼓舞自己的斗志从而激励自己奋勇向前,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取悦观众进而积累人气,更可以为自己的票房号召力提供坚实的保障。记得“苦孩子、哥伦比亚击倒艺术家”米兰达在与亚瑟王二战之前极度嚣张和轻狂,扬言要击倒亚瑟,从而避免点数落败的那一幕上演。一向比较低调的亚瑟,仅用4个回个就轻松KO了这位一度叫嚣的狂人,打得米兰达毫无脾气,再也不敢对亚瑟口出不逊。我们试想,如果二战仍是以点数决胜负,那么米兰达的态度又是如何呢?结果不言而喻。如果说帕奎奥对阵马奎兹的两番比拼,二十四个回合的艰苦鏖战,4次倒地的大马到如今依然对如日中天的帕奎奥不服不忿,仍然叫嚷着打三番战。试想,如果帕奎奥能够漂亮得将大马KO,那么我想世界上也就没有那么多的争议,争来争去,甚至伤了和气。当然,这里并没有指责帕的意思,毕竟马的抗击打和意志品质是超级顽强的。前些天弗朗切和凯斯勒的比赛,弗朗切对结果深感遗憾和不服,认为是凯斯勒占了主场之利,客观地说,当两位拳手实力相当之时,其他原本看似不重要的因素,就会跃然纸上,成了决定胜利的关键。说到底还是实力的问题,他们二人都没有让对手俯首称臣的绝对实力,也就是说都不具备KO对手的能力,这也是比赛有争议的根源。
说了这么多,KO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呢?首选说实力悬殊的两位拳手,这个也是最为常见的KO情况,比如让我们心痛不已的瓦莱罗,他的对手很多都是和他实力相差甚远,因此前两三个回合就KO的很多,面对菜鸟级别的对手,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的战术或者良好的技术,有时只需看似不经意的一拳,就会致对手于死地;而当两个拳手实力相当之时,KO出现的概论就相对小很多了,比如霍亚和莫斯利的两番大战,霍亚和特尼的一战,谁想KO谁都是难上加难,之所以有争议,根源就是没有KO。如果实力相当时,还要出现KO,这就需要很高的技术和精密的战术了。比如赛前仔细针对对手的比赛视频来制定精细的战略部署,对症下药,或选取比较合适的陪练来进行实战对打。再根据对手的身体、技术状况,小心、谨慎、周密制定计划,出现顺手的时候怎么办,出现被动情况又该如何。这往往是相当费心的,不过,为了取得胜利甚至是漂亮的胜利,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比如亚瑟对阵泰勒,按说两人的实力相差并不大,可以用旗鼓相当来形容。之所以能够出现KO的场面,就是因为亚瑟深知泰勒脆弱的心理和玻璃般的下巴,还有最致命的就是他那日渐衰退、每场必衰的体能。因此,针对泰勒的情况,想在前几回合结束战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其技术精湛。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后程,亚瑟一直寻找着战机,期待在比赛后半程甚至是临近尾声的时候,抓住机会一击中的,果不其然,在比赛第12回合快结束之时,抓住了机会,一鼓作气,彻底将泰勒干掉。我想这样的结果足以让泰勒无语、无奈,足以让亚瑟扬眉吐气,鼓舞士气,也足以给观众带来心灵震撼的激动不已。
还有就是我们比较少见但也可以看见的冷门,比如刘易斯被拉曼KO,琼斯被塔费尔KO,泰森被道格拉斯KO。。。这样的KO,看似是冷门,也有其根源,俗话说: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爆冷也是有原因的。记得刘易斯在与拉曼对阵前,疏于训练,轻敌之过,结果折戟南非。通过二番战的复仇成功,我们知道,拉曼并非刘易斯的对手,但是偶尔的一记重拳,打中了对手的要害,导致KO,这也是可以发生的。因此,无论在与什么样的对手比赛,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出拳时切记防守。有人问:这样做就保证不被KO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任何拳手,即使他是相当弱的水平,哪怕是55战,40负,15胜5KO的战绩,也有KO的能力;即使是身经百战而无失败的高手,也有被KO的风险,因此,只要你站在拳台,就有被KO的可能性。谨慎的防守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只能说是尽量减少被KO的机率,也就是说在拳击台上,没有百分之百让人放心的事情,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比赛结果,拳击比赛充满了变数,充满了悬念,这也是吸引我们众多拳迷的原因,也是参与赌拳的乐趣所在,更是拳击的魅力所在。
还有一个情况我也想在此说明一下,很多拳手的被KO,在我个人看来是有些冤枉?无奈?还是。。。我也说不清楚。举两个例子,霍亚、卡尔扎合,他们往往在比赛中密切捕捉着战机,一旦得手,就会施以铺天盖地的组合拳,这样就会出现对手极其被动的情况,裁判往往在此时宣告比赛结束。当然,这里面多一半选手确实已无招架之功,裁判出于运动员身体健康角度考虑,果断终止了比赛。但是,里面还有一小部分对手并未真正遭受到重创,他们对裁判的终止会有歧义,认为还可以继续比赛,有时争议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这个尺度很难说,很难把握,但是确实实际存在的情况。因为TKO也是KO的一种,因此在这里有必要点出来,和大家探讨。
说了半天KO,究竟是如何才能做到KO呢。我想原因太多了,首先说打击的角度、力度和位置,一般来说后手拳是制造KO的良好武器。后手的直拳、摆拳、或者上勾等,有些人前手拳照样可以杀人,比如帕,小克。突如其来的重拳远比对手有思想准备之时杀伤力巨大,至于弹着点,一般来说无非就是下颌、太阳穴、面部、两肋、腹部。一般认为下颌部位发生KO的概率是很大的,比如最近的布特漂亮地KO了米兰达。丹尼-格林就是靠后手砸摆击中琼斯太阳穴部位,将其KO在地。迪雷尔是在防守后打出了一个漂亮的迎击,直拳击中亚瑟,使其倒地,当然,直拳的杀伤力应该是小于摆拳的。库托和马托,都是击打身体的高手,KO了不少对手,当年的帕也被对手打中身体KO了。霍普金斯KO霍亚,琼斯KO希尔(或者别人),这些都是经典的击中身体KO案例。KO对手,和自己的拳头力度有关,和打击的位置有关,和对手的抗击打也有关,和对手的体能也不无关系。因此,看似简单的KO,也蕴含丰富的原因,值得我们分析和回味。
KO是崇尚进攻者的目标,是防守者的首要目的,拳头博弈中,就是制约与反制约,KO与反KO的对抗,而我们拳迷,固然希望看到精彩的KO,而在欣赏到令人振奋欣喜的KO大片之余,也该学会挖掘一下KO背后的秘密。